·[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观潮:前沿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国城市专家

江波:推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文化融入

时间:2015-10-23 13:52: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前沿资讯网  作者:江波

农民工随迁子女一方面沿袭父辈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另一方面又在繁华的大城市中耳濡目染城市的现代化生活,切身体会着农村与城市生活间的悬殊差距。建立在乡村文化之上的传统人格心理与建立在工业化、城市化基础上的现代人格心理是不同的。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城市文化和以传统乡土文明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开始了撞击、摩擦和交融,他们难以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差异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城市文化的速度和程度。而文化融入是农民工随迁子女真正融入城市的根本标志和重要切入点。

农民工随迁子女跟随父母由农村迁移到城市,其原有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家庭条件、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基本素养等方面与城市人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被视为城市的边缘人、新兴的弱势群体,权益也往往被忽视。陌生的环境和冲突的城乡文化无疑会给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适应和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当面对一系列的冲突,如文化差异、环境差异以及城市规则和二元化制度的差异时,农民工随迁子女个体心理上的文化融入,以及在交互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和行为转变,是他们实现社会融入和达到适应的关键。

“融入”即农民工随迁子女本身所携带的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触碰与互动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农民工随迁子女本身所携带的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触碰与互动。文化融入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持续性地直接接触,结果使两个群体或者其中一个群体的原初文化模式发生变化。文化融入的实质是文化适应,是对不同价值观的抉择、融会与创新的过程,文化本身所共有的传递性、发展性与习得性为文化融合提供了依据与可能。文化融入包括心理融入和社会融入,心理融入是指在跨文化接触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社会融入指正处于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个体在新的文化背景中如何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如何适应当地社会,如何与当地社会成员有效接触。文化融入,本质上是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与接纳,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在农民工随迁子女逐渐融入一个新的陌生环境的过程中,文化背景、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很容易导致他们性格缺陷、心理障碍以及角色上的冲突,从而引发自我身份认同危机和人格发展的异常,进而可能引发反社会化行为。社会经济地位、性别、总体幸福感、自我效能、自尊、社会支持、进入城市前的文化适应和准备状态等因素,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比当地儿童感受到更多的焦虑、抑郁和压力,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内化及外化问题行为。在社会适应方面,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导致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市同辈群体交往频度低,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他们没能真正融入城市,不论是身份认同还是群体融入,无论是社区融入还是乡土认同,都未能摆脱“流动”、“农村”的影子。在心理适应方面,与城市儿童相比,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佳,焦虑水平高,孤独倾向突出,自卑心理强烈,心理敏感状况较为严重,缺乏安全感和心理复原能力。

如何推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文化融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作:

第一,政府应实施制度保障,关心这一群体切实利益,营造良性物质环境。充分发挥传播媒体作用,正确引导舆论,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带有歧视性质的称谓和文化偏见;深化户籍改革,实现其身份转变;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干预网络。

第二,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可以加快教育城乡一体化进程,反思主导的教育价值观,弱化城乡差别,强调共性与共享、尊重与平等,去除“城乡标签”、“身份标签”、“地位标签”等,转而强调区域内的共性和平等,从而实现个体内在的文化认同和群体的文化接受。

第三,社区可以通过开展各种面向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活动、建立关爱其身心健康的各类组织,整合社会资源,以社区为载体努力为辖区内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服务,聚合爱心来培育关爱下一代。

第四,家长应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在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多与孩子交流,营造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的关怀与爱是给予他们的最大心理支持。

第五,作为融入城市的主体,农民工随迁子女应从自我出发,提高融入城市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虽然居住条件较差,但在学习方面农民工随迁子女比城市儿童更勤奋刻苦,多数学业成绩良好,在与父母的相处方面也表现得比较融洽。因此,在促进农民工子女适应性发展时,也应关注其优良品质,从内部引导入手,使其积极、主动、善意地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文化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城镇化推进中人的心理与行为适应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暨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

最新信息

  黄敬泽认为,东部市级中心有望成[详细]

推荐信息

  黄敬泽认为,东部市级中心有望成[详细]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