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专稿]采风系列《自驾中国行》·   ·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火!北京风痕“10+30=1800”网媒小炒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国城市新闻 > 热点推荐

小城市,关系中国大未来

时间:2019-05-09 17:19:18  来源:半月谈网 中国前沿资讯网  作者:王业强 赵奉军

q.jpg

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从一个偏远村庄成长为繁荣小镇

“乡土中国”正在向“城市中国”转型。

过去40年,我国城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常住人口从1978年的1.7亿人增加到2018年的8.3亿人,以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达到59.58%。

毋庸讳言,大型城市、特大型城市以及超大型城市是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入地,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主动力。但是,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转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之地。

面广量大的小城市,是中国城镇体系金字塔的底座和基础,也是沟通城乡,疏解大城市压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据“中小城市绿皮书”《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8)》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小城市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行政区面积达93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7.3%;总人口达11.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4.67%。这充分表明,小城市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张遭遇到越来越多的阻力,如大城市房价高涨、城市病问题凸显、雾霾天气频发等,城镇化受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大。在反思传统城镇化弊端的基础上,新型城镇化由规模快速推进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面广量大的小城市发展,无疑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中国未来新型城镇化的整体质量。

小城市发展具有国家战略意义

根据2014年国务院第51号文件《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按照人口数量而非行政层级的标准,我国的小城市除大量县级市外,还包括绝大部分县和部分乡镇。

促进小城市的发展,首先在于它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80%,这意味着城镇人口需要继续增长2.8亿。仅靠大城市来吸纳这些转移人口无疑压力巨大,而且不少大城市正面临着大量常住人口市民化的压力。由于小城市(镇)的生活成本和房价都相对较低,本地户籍的农民城镇化和市民化其实已没有任何体制障碍。通过小城市建设,积极推动农民进城,才能真正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其次,小城市建设是当前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依托。

乡村振兴不能就乡村谈乡村,需要与新型城镇化结合,实现城乡一体化。费孝通先生曾在《小城镇,大问题》中提到:“如果我们的国家只有大城市、中城市、没有小城镇,农村里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就没有腿。”即使顺利实现了80%的城镇化水平,还有近3亿人口在农村。如何服务这些农民和农业人口?与大中城市不同,小城市往往是农村区域的经济中心和增长极,并与周边农民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小城市(镇)的发展,提升对乡村的辐射和引领作用,有利于推动农民就地实现非农化,是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抓手。

另外,小城市建设还是未来可能出现的“逆城市化”人口的重要归宿。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中后期,“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现象日益明显,交通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会缩短城市的时空距离,小城市会大量涌现并受到人们的青睐。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在一些超大城市周边,也将逐渐出现“逆城市化”发展趋势。大城市的高房价、拥挤、污染和快生活节奏,将使得一部分人离开,去小城市度假休闲或打造第二居所,享受“慢生活”节奏、宽敞的居住空间、自然美好的田园风光。

小城市发展依旧面临多重困境

现实中,小城市的发展仍然面临着难以忽视的困境。

一是小城市的人口数量和结构问题比较严重。2012年开始,我国劳动力总量开始绝对减少,大城市成了吸纳外来人口的主体。当前一些大城市意识到人口红利的消失,在“抢人大战”中变得越来越积极,致使很多中小城市面临人口流失的挑战。数据表明,在包含县级市在内的694个城市中,有80个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口收缩。如果把2000多个县城和近4万个乡镇考虑在内,小城市人口流失和收缩的程度估计会更严重。

二是按照城市行政等级配置资源的传统方式,仍然阻碍着新兴城市的发展。2014年提出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提出“将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县城设市或区没有障碍,但重点镇如何发展成为小城市,仍然面临瓶颈。东部一些镇的人口早就突破了小城市50万常住人口的标准,但建制仍然是镇,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发展困境。究其根源,是我国传统的城市行政层级和隶属关系很难打破。

三是就业机会较少,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根据一项对全国121个小城镇的调研报告,小城镇生活最令人不满意的就是缺乏就业机会。同时,一些基本的基础设施也存在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要相应的人口规模支撑,但小城市人口不多,财力不足,难以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样只会使人口进一步离开小城市,形成恶性循环。

四是城市建设融资条件的变化,对小城市造成严重冲击。近年来,中央政府加大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力度,2017年财政部等六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收紧了土地融资渠道,正在冲击传统的“以土地谋发展”的城市建设模式。

此外,小城市普遍面临着基层制度创新动力不足的困境。“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思想盛行,致使小城市或乡镇经济改革的胆识不够。

小城市发展体制机制亟须新突破

今年3月底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到“中小城市发展要分类施策”。针对都市圈内和潜力型中小城市,要“提高产业支撑能力、公共服务品质,促进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该文件首次提到“收缩型中小城市”的概念,要求这些城市“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文件还强调“稳步增设一批中小城市,落实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设市”。

应该说,这些政策,学界早有呼吁。国务院2016年5月就制定了《设立县级市标准》,目前排队申请的已有上百个,进度比较缓慢。如果能落实“非县级政府驻地特大镇设市”政策,将突破城市行政层级隶属关系,比前些年的“强县扩权”更有意义。

在政策指引之外,要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还需要促进小城市在城市治理上有新突破,切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城市有大小之分很正常,但基本公共服务和治理水平不应该跟随城市等级而变。这就需要在公共服务供给上,调整政府支出结构,增加社会性支出,优先在小城市(镇)实现城乡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均衡发展。尤其是利用远程通讯技术,开展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改善,将激励农业转移人口的就地城镇化,避免小城市因人口过度流失而空心化。

同时,加大向基层政府经济放权的力度,减少行政等级对小城市发展的束缚,激发小城市发展的活力。一些地区在这方面已有很大突破,比如浙江省从2010年开始,在保持镇级建制不变、符合法律法规前提下,赋予全省27个试点镇与县(市)级政府基本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包括土地使用权、财政支配权、行政审批权、公共事务管理权。

小城市的建设一定要有特色和辨识度。当前国家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小城市(镇)应抓住机会,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其中产业特色是成败关键,产业兴旺自然会集聚人气。在促进小城市特色产业的形成过程中,要以民营经济作为依托。区域发展经验一再表明,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最有创新活力的经济主体,也是创造市场活力、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市场力量。

美丽乡村建设为小城市带来机遇。作为乡村集散中心的小城市是城乡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集聚地,是连接城乡经济的重要纽带和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小城市(镇)作为城乡统筹的战略节点,要在统筹“美丽乡村”和“美丽城镇”建设中,整体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要积极推进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在居住和生态规划、空心村和国土整治方面更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真正建设人文、绿色、低碳和智慧的新型小城市。

小城市要与大城市协调发展。当前我国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格局正在形成。小城市的交通区位条件、人才信息等要素聚集能力无法和大城市相比,要注意找准自身在城市群中的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和大城市错位发展。(王业强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赵奉军系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教授)

最新信息

  本网讯 本网(中国企业文化传播网[详细]

推荐信息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