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火!“10+30=1800”小炒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 重点推荐

纪念昌明长老诞辰百年祈福大典将在宜昌枝江弥陀寺举行

时间:2017-12-26 15:32:28  来源:环球新闻华中网  作者:罗士雄 张雄飞 梁红英

由湖北宜昌市枝江弥陀寺举办的纪念昌明长老诞辰一百周年暨万众普佛供灯祈福佛像落成大典,下月5-6日在枝江仙女镇:金山森林公园《弥陀寺》举行。

昌明法师(1917-2007),俗姓曹,名志秀,祖籍湖北枝江,生于1917年9月,2007年1月28日1时06分安详示寂,世寿90岁,戒腊73夏。曾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湖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湖北省人大常委,武汉归元寺住持。

昌明法师 1917年出生于湖北省枝江市瑶华乡柏杨冲一个佃农家庭,俗姓曹,名志秀。系三房独子,颇受父母钟爱。大师自小聪慧勤奋,农作之余,求学于私塾,幸得塾师厚爱,不吝赐教,使大师孩童时代得以修学四书五经。

昌明法师:1934年,大师17岁时,觑破世缘,于10月18日在湖北省枝江县江口镇弥陀古寺礼觉岸长老披剃。出家时,弥陀寺方丈问其为何出家,志秀口占一偈“水中菩提镜中台,迈步容易到底难,了生了死憨头事,春风喜舍度玉关”,并说:“剃落披衣,渡人渡己!”从此就开始了他渡人渡己的僧侣生涯。弥陀寺是一个三面临湖,三门望江的古刹,开山于唐朝,明清之际重建,30年代由本一大师中兴。建筑庄严,丛林完备,昌明大师在此度过了最初的修行生活。

1937年3月15日,弥陀寺妙礼住锡,传发选种,棒喝清众:"西方极乐,世尊何不即去?"昌明大师见众不语,即颂二偈:“慈航竞舟,苦海婆娑。亿劫度几?此岸还多!”和“杨枝一滴,甘露云鹤。佛子所愿,大干极乐。”妙礼和尚见昌明机锋敏锐,见地非凡,必成大器,逐传法于昌明。按弥陀寺之慈、法、轮、明四字制,昌明接明字,法为道明。弥陀寺的八大妙境让昌明大师眷恋一生,而这美丽的梵宫建筑,宜人的秀丽风光,却被日本强盗举火化为焦土。

大师对佛教最大的贡献是他提出的:相互适应,各尽其力,必然同舟共济,齐抵彼岸;相互抵牾,各揣二心,必然桅倾楫摧,或存或亡,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莫不遵循这条规律。宗教与社会,或相适应,或相抵牾,必然导致或兴或灭的两极结果。大师积极实践着这一规律,1980年以来,昌明法师精神矍铄,身居要职,积极参政议政,为政府工作出谋划策,关心国家大事。

据清同治五年《枝江县志》对江口弥陀寺的记载:“弥陀寺在江口,相传唐时建寺,最古。同治四年重修正殿、前殿、钟鼓楼。”又据1990年《枝江县志》对江口弥陀寺的记载:江口弥陀寺是枝江最早的佛教寺庙,建于唐朝。修建时有殿堂楼阁及僧舍99间,后经多次修茸,寺院雄伟壮观,常居僧百余人,是唐、宋以来鄂西著名佛教丛林之一。寺内供佛像数百尊,因战争毁坏,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重修中殿;清同治四年(1865年) 又重修正殿、前殿和钟鼓楼。民国十三年,江口士绅皮剑农创建枝江县佛教协会,有会员二十多人。皮剑农、廖哲夫恭请沙市章法寺方丈本一老法师领众重修弥陀寺,印行宝积宫票成千上万,用于购买砖瓦、石灰、木料和雇请工匠,历时四年竣工。整个寺院占地11000平方米。本一法师于民国十七年主持开期传戒,四众佛弟子五六百人参加法会。从民国十七年至二十八年间,开期传戒、讲经、打水陆法会,盛况空前,公安、江陵、松滋、宜都、当阳等县僧尼和信众前来聚会,共六千余人,寺内设宴八百余桌。江口弥陀寺原址(现枝江三中校园)仅存半截埋在土里的功德碑及几个石磉墩,另有半边石门框由黄道华先生收藏于枝江市博物馆。

2010年,机缘终于来了。武汉归元禅寺全体大德法师发下宏愿:异地重建中国当代十大高僧之一的昌明大师剃度祖庭江口弥陀寺(即枝江弥陀寺)。经归元禅寺护法居士,十方居士大德等发心,在湖北宜昌枝江市枝江北站附近仙女镇的金山森林公园内,经紧张施工,现山门、钟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阁、斋堂、往生堂、延生堂、伽蓝殿、客堂、云水堂、地藏殿、昌明大师舍利塔等主体工程竣工,昌明大师的部分舍利和骨灰从江口三佛寺暂存处移送至此,供故乡人民和僧尼及信众拜谒。这里仅政府挂牌保护的百年古木就有5棵,直接生长在水里的大片池杉更是荆楚一绝。这座小山也不过七八百亩,但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它吸引了数百种树木及其他植物在这里定居,还是白鹭等候鸟的迁徙驿站。如此佳境,真是观光旅游祈福的上上福地。

作为爱国爱教的佛教徒,昌明大师义愤填膺,后曾襄助道法和尚重建弥陀道场,但终究无法恢复本一上人中兴的胜迹。昌明大师剃度后,足迹遍布宜昌地区,抗战前后的几年间,昌明大师徒步朝山访圣,从江口镇北行,朝玉泉寺,和瑞悟、心宗两位长老相契,倍爱教益。后西行宜都,朝圣梁山观音阁。大师晨登梁山金顶,心旷神怡,即兴吟一诗:"金顶观日出,云海望无际;疑是上九天,袈裟换金衣。"这段云游经历使得大师的佛理修为,修学境界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1934年,抗战爆发,昌明大师以依恋之情离乡云游的同时,思归之情,与日俱增。大师参加了“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抗日僧伽救护队,两度奔赴衡阳抗日前线,出生入死,救护伤员,为报国土恩而身体力行。

1950年,大师再度返回宜昌市,在慈云寺、关帝庙进了香之后,留在弥陀寺做了两届的方丈,领导僧侣过农禅生活,自食其力,爱国爱教,将余粮卖给国家,真正做到了佛教提倡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教义。

1958年-1960年昌明大师被送往中国佛学院学习,期满后回归元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逐步落实,1979年,昌明大师荣任归元寺第48世方丈,更加注心于寺庙的建设,修葺寺庙,镏金神像、恢复素餐、开放字画,一时间,归元禅寺享誉海内外,每年中外参观、访问者达几百万人次,世界上有影响的名人西哈努克亲王、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先生、比利时王子等也慕名而来,而昌明大师借此机会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和改革开放的政策,扩大了佛教文化的交流,增加了海外人士对中国的友谊和了解。归元禅的名声渐响,影响渐大,收入渐多,但大师仍然省吃俭用,他常常教育僧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理当惜福”,并将省下的钱无偿捐给灾区群众和残疾事业、贫困事业、教育事业,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最新信息

  本网讯 北京西三旗桥深秋与初冬交[详细]

推荐信息

  本网讯 北京西三旗桥深秋与初冬交[详细]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