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观潮:前沿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市人物/英才

学者翁飞:走出书斋,把脉城市文化建设(图文)

时间:2015-05-25 10:21:02  来源:凤凰网  作者:殷艳萍

文化,这个被时下各种亵玩的精灵,常恼火不已。不过,它心情好的时候是这样——瞄准那些“埋首故纸堆”的人飞去一个吻。     

那个有两麻袋启蒙读物,为研究一个人,住图书馆两年半,15年磨一书的人,就是它看重的人——翁飞。     

翁飞是清末大儒翁同龢的族裔,是李鸿章、淮军文化和皖文化的历史研究专家;承担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修史——国家清史工程两项任务(《新编《李鸿章全集》执行编委和《淮军文献》主编);多次担任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安徽电视台等重大历史题材电视专题片特约嘉宾和顾问,这些专题片因他的加盟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并斩获过国家最高奖项。安徽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的修建,他把握着尺度和深度……

两麻袋的馈赠

这辈子,我也许是个物理家。四十多年前,翁飞这样想着。

那会上高中,翁飞喜欢物理,是物理课代表。在收音机稀少的年代,他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半导体收音机,爱捯饬各种电器小物件,物理老师对他偏爱有加。各种物理考试,翁飞总是一不小心就考了高分。

高中毕业后,翁飞成了一名民办教师,日子平静过着,这辈子也许是个老师了。

但几年后,翁飞成了一名工人,住在李鸿章享堂前面。在这里,他听到了李鸿章的故事:怎么读书,怎么交往,怎么做事。日久便有挥之不去的印象。当看到《甲申三百年祭》,翁飞开始迷上历史。

后来恢复高考,翁飞考上复旦大学,录取到历史系,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届大学生。

憧憬了好多年,翁飞才发现,自己原来是个做历史的人。

细想起来,和历史的情分原来在儿时已注定。

那时,翁飞随外公在上海。外公念过私塾,见识深,懂英语,在邮局分拣信件。扫四旧时,一批批优秀的中外书籍被当垃圾扔掉。在数个月黑深夜,外公“偷”回了一批书,足足装了两麻袋。这些书中,有中国传统国学经典,四大名著,也有外国经典作品。从《三字经》开始,外公给他讲解意思,并让背诵。直到现在,翁飞仍然能背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神童诗》和唐诗宋词。而那些名著和各种古代小说,仍然清晰在他脑海中。  

十五年磨一书

在安徽社科院工作后,翁飞被戴逸先生招为博士生,编纂《李鸿章全集》。为全力编著此书,翁飞做了停职停薪的决定,借钱读博编书。

戴逸先生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一楼给翁飞找了间小房子。在那间小房子里,翁飞度过了此生最难忘的时光。为全面了解李鸿章,翁飞开启疯狂看书模式。那时学生们借书,一次只几本,而翁飞每次是直接推小车到楼上找书,一找就是一车。一车书看完再换一车。那个小房间里,除了一张床,一套桌椅,全是书,人文、社科、历史等,凡是和李鸿章有一丁点关系的,他都会拿来研究,遇到不懂的,把问题写下来,请教戴逸先生和其他老教授一起研究,在大师们的思想碰撞中,翁飞得到不少灵感。

令翁飞最兴奋的是1996年,从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拉回整整两卡车9600多件李鸿章的奏稿,以及九大包宫中电稿等材料,他如获至宝,研究劲头更大。

为这部《李鸿章全集》,翁飞跑遍李鸿章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遍及19省,在图书馆里住了两年半,研究了两千万字的资料,“看得视网膜脱落”。

《李鸿章全集》共两千八百万字,翁飞负责编纂了一千四百多万字,并承担了300万字的点校整理任务。从1993年开始接手,到2008年出版,翁飞用了15年,研究了所有涉及到李鸿章和淮军的书、物和人。这段经历让翁飞对李鸿章和他生活的时代有了相当全面的了解,也让国人对李鸿章有了客观的的认识和评价。

在编纂《李鸿章全集》之前,1988年,34岁的翁飞主编了《安徽近代史》,这是安徽省第一步近代史。  

为皖人立说著史

600年来,由国家组织进行的大规模修史,历史仅有4次。第一次是朱元璋下令修元史;第二次是顺治帝福临下令修明史;第三次是北洋政府下令修清史;而第四次修史始于2002年——编修清史。

《李鸿章全集》便是国家清史纂修基础工程中首批三个项目之一。

其后,翁飞负责了纂修工程中的“淮军项目组”,替淮军立说,为皖人著史,翁飞说,这是安徽学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整个纂修工程中,被列入“传记”的人物,约3000人,特级人物8位,李鸿章名列其中。

其中淮军人物60人左右,安徽方面承担近40位淮军人物的传记。翁飞的研究,让世人真正了解了淮军:首先,淮军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军事发展已由传统走向了现代,由冷兵器转变为热兵器,见证中国近代军事制度的变迁;其二,带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其三,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四,淮军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时期,淮军打过五场大的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国防军的主力,假如没有淮军,近代中国很有可能沦为殖民地。

因此,翁飞认为,对淮军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中国军事的近代化、晚清军事制度变迁、近代国防和反侵略战争的经验教训等。

2014年,又逢甲午。8月27日,中国人民海军在威海刘公岛附近洋面——甲午海战古战场,首次隆重举行“甲午战争120周年海上祭奠仪式”;翁飞作为唯一来自淮军摇篮、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家乡安徽的史学界代表,登上海军88舰,参加祭奠仪式,见证了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心情无比激动。

翁飞记得就是在这个战场上,无数淮军将士死战报国、自杀殉国,血洒大海、尸骨无存。巢湖畔哭声阵阵,“招魂幡”插满山坡。

甲午海战场,魂不辱国殇;悲鸣问苍茫,海天同感伤。

这就是我们的淮军。      

知识分子的道义

文人两条命,一曰生命,二曰使命。

于翁飞而言,随着对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他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和成熟,需要历史文化的滋润和提升。如合肥对外打出的名片:三国旧地、包公故里、淮军摇篮、科技名城。16字中,12字是和历史文化挂钩的。这也决定了翁飞的思维:不能总在书斋里做事,要走出去,为社会做点事。

1995年,翁飞牵头组织了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逝世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为日后两岸学术交流合作,以及刘铭传故居的修复做了有力铺垫。

在对李鸿章和淮系集团研究的基础上,翁飞提出了合肥淮军文化建设的“小三角”和“大三角”的说法。所谓“小三角”,是指磨店李鸿章故居、李鸿章享堂和李府;“大三角”是指西边的刘老圩等淮军圩堡群、南边的三河镇、和东边的六家畈地区。刘老圩是刘铭传的故居,三河镇是刘秉璋、潘鼎新的故居。对于这些历史遗迹,翁飞提出框架思路,并指导了具体的规划与建设。 

不仅对合肥李府(李鸿章故居)、肥西刘老圩(刘铭传故居)、庐江丁汝昌故居、吴武壮公祠(吴长庆祠)、巢湖淮军昭忠祠、李文安公祠……翁飞还指导了安徽名人馆,蒙城庄子祠堂和庄子文化城建规划、涡阳老子文化园、芜湖博物馆、亳州亳文化馆等诸多遗迹故居、文化馆(园区)的规划与布展。

安徽文化划分为三大块:以老庄、淮南子和三曹为代表的淮河文化圈,以新安理学和徽学为代表的新安文化圈,以桐城派和五四新文化皖籍精英群体为代表的皖江文化圈。对于各个板块的文化建设,翁飞都提出了可行之策。    

作为一名学者,要有“板凳要做十年冷”的治学态度,更要有对社会的人文关怀,这是翁飞为什么愿意为弘扬安徽的历史文化而四处奔波的原因。在积淀自己的文化内涵到一定程度,翁飞转向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为城市的历史文化把脉,当好安徽文化建设的参谋和助手,为安徽“文化强省”战略谋篇布局。      

翁飞把自己交给了淮军和李鸿章,交给了皖文化。  

最新信息

  保定将利用区位、教育资源等优势[详细]

推荐信息

  保定将利用区位、教育资源等优势[详细]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