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地铁4号线东南角站的天津卫故城东城墙遗址文物展厅对公众开放。漫步展厅,城墙遗址的原始肌理清晰可见,现代技术手段确保文物安全。这座全国首例在城市地铁建设中原址、原状保护展示的重要考古遗址剖面,为我国城市地铁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地铁4号线建设过程中,我市文物保护工作者深度参与从遗址发掘、价值阐释到遗址保护、展示利用的全过程,为保护传承天津历史文化遗产,留住城市根脉倾心尽力。
“故城遗址”有何发现?
天津卫故城现为南开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东马路、南马路、西马路、北马路四条路及其合围区域为遗址分布范围。
据文献记载,天津卫故城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初为土城,历经明清两代数次重修,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1901年天津城城墙被拆除后,在四面城墙基址上修建了环城马路。天津卫故城遗址是天津市区范围内极为重要的地下不可移动文物,也是天津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遗址。
按照设计方案,地铁4号线项目从地下穿越天津卫故城东城墙(现南开区东马路)遗址。为保护重要地下埋藏文物,2017年7月,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按照文物保护的规定程序进场开始考古调查、勘探。经天津市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批准,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对遗址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经过近3个月工作,共揭露遗址面积近2000平方米,清理出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城墙基础、道路、灰沟、铁轨等多处遗迹,出土元、明、清至民国时期文物2000余件,取得了重要考古收获。
本次发掘发现了明代天津卫故城东城墙及其相关遗存,为天津卫城的始建提供了考古实证。考古发现的遗迹和遗物较为完整地体现出天津卫城历经从明代始建、明清多次重修、1901年拆除废弃以及到后期辟为马路改作他用的600多年过程,是文献记载中天津城“建城—修城—毁城—再用”的实物见证,是天津城市变迁的真实历史缩影。
此外,在明代早期地层堆积内,出土数量较多的典型元代钧窑系、龙泉窑系等生活器皿残片和建筑构件等遗物,透露出在天津卫故城址所在的小直沽地区存在元代甚至更早时期堆积的可能,为金、元以来以大、小直沽地区为重心的天津城市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和线索。
由于发掘现场受地下水浸泡的限制,2018年1月,第一次考古发掘暂停。待具备现场作业条件后,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以及2021年4月,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先后组织进行了第二、第三次考古发掘,完成全部野外考古工作。为保障地铁建设,考古部门与建设部门密切沟通,主动把野外作业的黄金周期让给地铁施工,利用冬季作业时间和碎片化时间开展考古工作。在同一个遗址上进行三个年度的间断性考古发掘,在天津考古史上没有先例,难度极大。参与发掘的考古队员文璋说:“野外考古期间,考古现场探方里的泥浆冻结在裤腿上,收工起身时能听到膝盖处发出冰碴碎裂的声响。”
考古遗址价值几何?
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先后三次组织高规格专家咨询论证会,邀请国内考古学、历史学、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文物保护等领域的知名专家,科学指导考古发掘,反复论证遗址价值,并最终明确原址、原状保护展示典型遗址地层剖面的意见。
考古学家陈雍多次到现场指导遗址的发掘并参与保护论证。他认为,天津卫故城遗址所在的小直沽三岔河口地区,此前仅进行过零星考古调查与抢救性清理,缺少系统性的考古工作。本次发掘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首次在天津卫故城遗址范围内遵循《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开展的科学全面发掘,通过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为国内“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提供了重要案例和样本,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天津城市考古最重要的发现。
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光冀指出,天津卫属于明代城镇建制中的重要军事类型,此次发掘找到了天津明清城市的基点,为天津卫城的始建提供了考古实证,这也是中国考古界首次对此类城市遗存的考古发掘,非常重要。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陈同滨指出,天津城市从金、元时起,因大运河而兴,天津卫故城是天津历史文化名城唯一的地标性遗址,城址地层堆积是天津历史的缩影,必须原址、原状保护。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孟宪民认为,天津卫故城遗址是天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和基础,应将其保护和利用作为重大文化工程予以实施。
“天津方案”有何启示?
当地铁“邂逅”古城墙,留“古”还是保“今”?对地铁建设部门而言,为避让城墙遗址重新选址车站并不现实。东南角车站如果移位,4号线涉及的多座地铁站都必须做出调整。另外,东南角站还是地铁2号线和4号线的交汇点,如果移位,换乘也无法解决。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基因和血脉,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毁坏将会成为历史的永久遗憾。天津卫故城遗址是明清天津城市的核心和基础,一定要留住城市的根脉。
国内同类工程如果遇到不可移动文物,大都采用挪位或异地搬迁加以保护展示,但遗址的真实性和价值会打折扣。如何实现在有限的地下空间内既满足地铁车站正常运维,又保证遗址原址、原状保护?在该项目实施之前,这个问题尚无现成答案,国内亦无先例。
自2018年起,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会同地铁建设单位,多次与专家认真协商,寻求专业支持。2019年1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陈同滨工作团队完成《天津地铁4号线东南角站文物保护项目建议书》,提出“遗存原址、原状保护,结合地铁车站建设,做好展示利用”的规划设计理念及工程设计的可行性,锚定了文物保护与车站建设协同发展可行性的大方向。
2019年7月,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接棒保护展示总体方案设计。设计单位与考古部门、地铁建设部门密切合作,提出了“文化遗产与城市共生”的设计理念,整合文保、结构、岩土、机电、展陈等多领域专家开展联合攻关。2020年8月,《天津卫故城东城墙遗址保护与展示总体设计方案》通过专家论证。
在方案定型的基础上,2020年10月,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轨道交通集团共同提出,通过对发掘出的遗址的有效保护和展示利用,在地铁东南角车站构建“地铁站融合博物馆”模式,实现“既不影响重大工程建设,又妥善做好遗产保护”的目标。2023年4月,地铁4号线东南角站被批准增建文物展厅。2025年6月,天津卫故城东城墙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全部完成。
天津卫故城东城墙遗址从考古发掘到原址、原状保护展示的成功实践,充分体现出参与单位和机构敬畏历史、敬畏文化的鲜明态度,是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的具体体现,更凭借攻坚克难的魄力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守护了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