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专稿]采风系列《自驾中国行》·   ·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火!北京风痕“10+30=1800”网媒小炒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国知名县(区)/镇

建平县:民生为笔,绘就城市文明新图景

时间:2025-09-24 13:09:25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

红山神韵耀千古,文明建平润万家。

中华文明的曙光从这里升起。建平,一场跨越千载的文明接力在这里赓续传承,历久弥新;一座现代化文明城市正脱颖而出,焕发光彩。

顺民意

行走在建平红山大道,艳丽的彩陶纹样化作现代景观小品,俊秀的红山玉器演变成现代文明标识,古老的文明符号以崭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催发出文明创建的合力。

建平是革命先驱陈镜湖的故里,是产生《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灵感的沃土,红色基因早已深植于建平人的血脉。把远古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贯穿于建平文明城市创建的全过程。建平县按照为民、靠民、惠民的创建理念,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进一步营造党员干部群众“人人支持创城、人人参与创城”的浓厚氛围。县主要领导深入一线督办解决群众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热点问题1200余个,高位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建平创新推行“包保制”“责任街区”模式,将城区279个住宅小区、15条街路全部落实包保责任,33名县级领导带头包保,74个县直单位包小区、包街路,万名党员干部包楼宇、包路段,10.7万名社会志愿者全部参与到包保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贴心引导、分类指导、跟踪督导,立促立改,建立“一单三报”制度,常态长效抓推进,形成上下同向、部门同心、整改同步的创建局面。

多年耕耘,建平构建起“领导带头、单位主抓、干部下沉、全民参与”的立体化矩阵。纵向贯通城乡脉络,横向联动各方力量顺应民意,将文明基因深植城市肌理。

应民需

民生所指,就是文明所向。如今的建平绿树成荫,景致如画,宽敞的街道整洁有序,一个个口袋公园和城市“微景观”点缀其间,让城市更具活力,更加宜居。阔别20余年重返建平的金女士难掩心中的赞叹:“建平的美,美在细微点缀的景观小品上,更美在群众充满自信的笑容里。”

建平县聚焦硬件建设,精准发力关键部位,大力实施口袋公园、广场景观提升工程,因地制宜打造“微景观”,突出抓好城区主要街路、公园广场绿植花卉养护,让城市更具活力更宜居,为群众营造舒适惬意的生活空间。持续提升重点点位,推进城市道路、背街小巷、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加快推动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为群众提供更优质便利的生活服务。强化老旧小区改造,科学编制城市老旧住宅小区改造提升总体方案,按照“绿、美、亮、净、舒”标准,为每个小区量身定制具体改造提升方案,做到“一区一策、一楼一策”。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楼体改造作为重点,实施供水、排水、供暖在内的地下管网、道路、楼体改造、小区环境提升等项目,老旧小区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目前,整合各类资金,完成77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铺设道路70公里,建设生态、休闲等各类公园18个,植绿364万平方米,水面148万平方米,新增机动车道路停车泊位2.3万个,非机动车停车泊位8.6万延长米。城市焕发新颜,直接惠及群众20余万人。

变化的不仅是城区。从城市的文明地标到田野间的文化广场,文明之光点亮建平的每一个角落。在八家农场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窦大爷深有感触:“现在我们农村环境越来越好了,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出门就是公园。”

建平县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城带乡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在农村深入开展环境整治“五化一拆”,清理“五边三堆”,在打造8条省级以上公路主干线两侧133个示范村的基础上,实现全县260个行政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覆盖。发挥小平房村、青峰山镇等5个全国文明村镇的示范作用,持续推进全域创建与农文旅融合发展进程,打造“中国杂粮之乡”朱碌科杂粮示范基地等乡村特色旅游线路,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文明发端地 古国牛河梁”为主线,举办红山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打造牛河梁至小平房路段集文明溯源、红色传承和美丽乡村于一体的“红山大道”。在城市建设中,将红色文化、红山文化、建平特色文化与地域特点相融合,建设主题公园8个、主题广场12个、主题街路15条,设置宣传栏500余个,景观小品174个,努力打造一街一主题,一路一品牌,一园一特色的建平名片。在乡村,植入文化元素,建设文化广场320个,真正把文明根植于群众心中,把文明创建成果惠泽于民。

宜居的环境换来的是群众满满的幸福感。清澈的喷泉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孩童在塑胶跑道上嬉笑奔跑,老人坐在凉亭内悠闲下棋,修剪整齐的灌木与绽放的月季错落有致,健身器材区传出阵阵欢声笑语,洋溢着温馨和谐的生活气息。

暖民心

在铁南街道铁西社区,社区书记吕晓东带领12名党员业主破解了困扰多年的燃气管道改造难题。“燃气老旧管网更新改造、燃气安全防护‘四件套’和燃气安全监管智能化建设一体推进,全方位织密了安全防护网,这样的服务真是太贴心了。”居民们表示非常满意。

建平县坚持党建引领、网格治理、红色物业、服务居民同步推进,建立“社区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共治”的多元共治机制,街道、城管、公安、消防等部门全力协同配合,吸纳物业公司、机关干部、志愿组织等3.6万余人参与小区管理,协调解决城市管理难题。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投入2000余万元提升无物业小区管理质效,加强小区环境卫生、公共秩序管理,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切实解决供暖、水电、“三小三乱”等问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城市文明建设温度。创新管理模式,在每个社区都建立了老干部党支部,将小区居民党员、热心群众组织起来积极参与小区管理,开展“文明小区”评选活动,持续提升群众参与热情。

城市的温度,藏在细节之中。600个“划定摊位”让卖烤地瓜的老张有了归属感。建平突出柔性管理,结合沿街商贩、流动摊贩等特点,推行城市管理柔韧执法,实行“定点经营+摊贩自治+日常巡查”管理模式,划定区域供流动餐车和果农贩卖经营,实行画线定点定时管理,真正让烟火气与城市文明共存。路域治理与市容提升同步推进。全力打造红旗街、人民路两条“示范街”,发挥“包保制”、志愿服务团队作用,对城区内15条主次干道及28条背街小巷开展路域集中治理,清理垃圾堆、整治破损公益广告。紧盯主次干道、沿街店铺等重点,严格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对店外经营、违规广告等问题进行排查整治。同时,开展“模范商户”评选活动,提高了商户参与创城热情。加强道路行车秩序管理,城区重点路口早中晚高峰期交警全员上岗,开展全天候巡逻检查,重点整治骑乘摩托车、电动车不佩戴安全头盔、机动车不礼让行人、不按规定车道行驶、逆向行驶、闯红灯等行为。启用创城动态管理系统和交通秩序管理平台,对城区各交通路口及重点路段实施全天候监管,有效规范交通秩序,逐步实现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精心雕琢的每一处细节,让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推动基层治理不断创新发展,让城市每一个角落成为居民温馨的家园。

听民声

65岁的李国峰佩戴着“文明督导员”的袖章,在人民路劝导过往车辆规范停车。他的故事是10.7万建平志愿者的缩影,这群鲜亮的“红马甲”构成了城市文明的毛细血管。

建平县紧紧依托红山文化、红色文化等载体,实施“宣讲志愿者进乡村(社区)”“税官妈妈”“法润万家”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15个,开展“红色建平”“强国复兴有我”“与文明城市同行”“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公共文化服务“六进”等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9000余场,惠及群众约18万人次。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切实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文明城市建设最终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到底怎么干?群众最有发言权。依托“12345”平台、“书记、县长热线”平台、“党群一张网”综合指挥平台,征集群众意见建议1.2万余条。针对人民群众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诉求,县委书记、县长亲自督办,相关责任部门跟进办理,办结率达到100%,真正做到创城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办。强化宣传阵地建设,全方位营造创城浓厚氛围。推动社会宣传全域覆盖。在城区主要交通节点布设80余组文化景观小品,设置2000余处公益广告,打造沉浸式文明宣传环境。精准到位入户宣传。开展“访民情、解民忧”专项行动,组织创城入户“敲门行动”,累计走访15.5万户家庭,解决群众诉求5940件,发放倡议书5万份、调查问卷10万份。媒体宣传多维发力。依托建平融媒APP开设“创城进行时”专栏,发布动态5900余条;通过微信群推送文创资讯1.3万余条;在抖音、快手平台推出系列视频,以亲民化表达提升传播效能,有效提升群众创城知晓率和参与度。

多元化的文明实践,77支志愿服务分队,381支村、社区及学校等志愿服务小队,10.7万人登记注册志愿者开展的微宣讲、微心愿、微治理等50余个实践项目让“德润建平”爱心如潮;雷锋联盟志愿服务队、“雪莲爱心家园”、爱心粥铺、高考爱心车队,从一个微笑,一个善举开始,聚沙成塔,处处可见品质之美。从远古文明之光到今日文明之城,在建平,文明和谐、幸福美好生活,全民参与,共建共享。

建平,一场跨越千载的文明接力在这片土地上赓续传承。

建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坚定而自信,激昂而奋进,创新进取,步履铿锵。

建平,正描绘出一幅远古文明与现代城市交相融合的画卷,让文明之光照亮每个人的生活,焕发出更璀璨的时代光彩!

最新信息

  本网讯 集宁区首届金色花海文化旅[详细]

推荐信息

  本网讯 集宁区首届金色花海文化旅[详细]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