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专稿]采风系列《自驾中国行》·   ·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火!北京风痕“10+30=1800”网媒小炒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市文化漫谈

斑马线里的文化密码:安阳的城市叙事新表达

时间:2025-09-25 14:36:37  来源:安阳融媒  作者:

当甲骨文字“安”“止”“礼”与《周易》乾坤之道相遇斑马线,安阳的街头便不再是单纯的通行空间,而成了流动的文化课堂。这条被网友称赞“刻进城市血脉”的道路景观,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让千年文明从博物馆橱窗走向市井,堪称文化古都活化历史的生动范本。

城市的底色,从来都藏在细节里。比起宏大的地标建筑,斑马线、路牌这些“微小景观”更贴近市民日常,也更易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安阳深谙此道,将甲骨文字这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与《周易》这一“东方哲学的源头活水”,转化为路口的视觉语言:“安”字寄寓平安期许,让行人迈步时多了份暖心的祝福;“止”字传递减速提醒,让交通规则有了历史的厚重感;“礼”字彰显礼让精神,让文明出行有了文化的根脉;而乾坤斑马线的设计,更是将“阴阳和谐”的哲学思想融入交通秩序,暗合“道安人和”的治理理念。这些设计没有生硬说教,而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市民在过马路的短短几十秒里,与先民智慧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表达与当代共鸣。长久以来,不少古都面临“捧着金饭碗讨饭”的困境——丰富的文化遗产要么沉睡在典籍中,要么被束之高阁成为展览品,难以与现代生活产生联结。安阳的突破,在于打破了“文化必须严肃”“遗产只能远观”的刻板认知。它没有把甲骨文做成冰冷的雕塑,也没有把《周易》写成晦涩的标语,而是紧扣“过马路”这一最基础的城市行为,让文化符号成为服务生活、引导行为的“实用工具”。当车主看到“止”字下意识减速,当孩子指着甲骨文问家长“这是什么字”,当外地游客为乾坤斑马线驻足拍照,文化便完成了从“静态传承”到“动态传播”的转变,真正“活”在了当下。

从更大视角看,安阳的斑马线创新,是城市治理“以文化人”的鲜活实践。城市不仅是居所,更是精神家园。如何让市民对本土文化产生认同感、自豪感?如何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涵养文明的力量?安阳给出的答案是:让文化“俯下身”,走进街头巷尾、融入柴米油盐。当文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而是抬头可见、抬脚可及的日常风景,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便会油然而生,文明素养也会在耳濡目染中自然提升。这种“于细微处见文化,于寻常中显精神”的治理思路,远比生硬的宣传口号更有温度,也更有力量。

斑马线虽小,却是城市文明的缩影;文化符号虽简,却是历史传承的载体。安阳用一条斑马线证明:传统文化从不是过时的古董,只要找对了与当代生活的结合点,就能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期待更多城市能像安阳这样,挖掘本土文化的独特基因,用创新的表达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落地”,让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都成为讲述城市故事、传递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最新信息

  崇洋文化在有些人的心里根深蒂固[详细]

推荐信息

  崇洋文化在有些人的心里根深蒂固[详细]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