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广告、活动、公关传播、战略合作及区域代理,请看网站下方相关介绍或致电010-62937502转606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国城市专家

张瑞龙:地下空间应纳入城市规划

时间:2014-03-05 15:50:32  来源:中国建筑报  作者:

在如今地价高企、地王频现、寸土寸金、红线告急的城市开发中,地下空间的利用,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就在上周,先有《西安(楼盘)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审议通过、《福建省地下空间建设用地管理和土地登记暂行规定》正式执行;后有杭州(楼盘)市今年计划开发地下空间500万平方米,建成地下停车位3.5万个,等等。

《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建筑(601668,股吧)标准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工程师、地下空间研究中心主任张瑞龙。

作为参与过多项国家及行业地下空间设计标准编写的专家,张瑞龙对于国内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没有政策、没有规划、没有标准的三无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忧心如焚。他直言,地下空间目前开发状况的症结就在于:规划滞后、法规不配套、技术标准缺失,最为迫切的是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地下空间应纳入城市规划的一部分。简言之,地上地下空间应实现一体化,而不是把两者分裂开来。

置换逻辑

2013年开始,国内不断有城市单独出让地下空间,并专项规划出让地块的开发建设:20138月,广州(楼盘)国际金融城正式出让第二批共4块商业地,这是广州市首次公开出让地下空间用地;同年10月,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以3.22亿元的价格,出让北京国际雕塑园地下文化娱乐中心项目用地,这也是北京首次单独出让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

张瑞龙毫不讳言,相较于欧美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形成多样化、系统化的发展,国内地下空间成为香饽饽的现象才刚刚起步。说到原因,主要是社会认知问题,对城市地下空间的价值还不是特别认同。

他告诉记者,地下空间从被利用以来,就被赋予诸多功能,甚至被人戏称为及时雨:防御军事进攻、缓解交通压力、转移地面功能、应对环境问题等等。他直言,国内外专家已经形成共识:未来大城市发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

深究其里,地下空间的利用其实就是一种置换逻辑,即将城市部分功能科学合理地转入地下,置换出地面资源。理顺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地下空间的真正价值。

张瑞龙向记者举了个例子。发达国家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诸多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理论,一是多层交通干道系统,即将地面交通系统置换到地下,所有的车辆都在地下行驶,实现全面的人车分流,使得大量的城市地面用地用来布置绿地、花园等景观;二是双层城市体系,即将城市发展空间由地面向地下延伸、部分城市功能由地面置换到地下,从而形成一种新型化的城市结构。不难看出,几乎所有地下空间的利用都是通过与地上空间置换的方式达成的。

不可否认的是,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现在对地下空间开发的需求不断扩大。张瑞龙提供了一组数据:目前北京地下空间建成面积已达到3000万平方米,全市地下空间今后平均每年将增加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10%。但相对于逢高峰小堵、逢周末大堵、逢过节就堵瘫的交通压力,以及雾霾遮天的环境而言,北京地上地下置换的面积和效率也许还远远不够。

规划先行

其实,说到底还是没有规划和政策引导,形成目前一团乱的地下空间开发现象。张瑞龙指着办公室外的地铁站说:这个地铁站就是一个孤立的站点,周边既没有地下商业设施,也没有和附近的写字楼完成对接,大大降低了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率。

这也是让张瑞龙深以为患的一点:地下空间建筑具有不可逆性,不可能像地上建筑一样,随便推倒重来。他一直在呼吁,地下空间建设更应慎重。

在业内不少专家看来,这样的地铁站也许就是目前国内地下空间建设的一个缩影。张瑞龙表示,在“N背景下发展地下空间,其混乱和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记者了解到,除《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19971027日,建设部令第58号发布,20011120日建设部令第108号修改后发布)外,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仍旧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

在众多缺失中,制定总体规划是最为迫切的。张瑞龙直言,没有系统规划的地下空间开发,盲目性和实验性成分居多,对城市日后改造将会带来巨大麻烦。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在上海(楼盘)、深圳(楼盘)等一些试点城市,规划已经走在了前面。

那么,如何进行地下空间开发规划?张瑞龙也给出了明确方向:战略规划与弹性规划结合。战略规划要适度超前,重点考虑未来一定时期内地下空间的发展需求。他强调,战略规划必须一次规划到位,然后分期分批实施。而弹性规划则是将分期分批的实施规划,可以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作出弹性调整。

什么是城市空间?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张瑞龙反问记者。他认为,地上、地面和地下空间共同构建了现代城市的立体化空间,不可能彼此分割和孤立地发展,单建一个地铁站容易,但和周边建筑相互连通,以轨道交通线为骨架,整合点状中心,形成网状地下城才算是把地下空间真正建好。

正如发达国家地下空间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保护环境,张瑞龙表示,我国地下空间的利用也许最终会把缓解环境压力作为出发点。这也许是个信号:地下空间的广泛使用,有朝一日也许将成为雾霾消散的一个出口。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最新信息

  中国农民世世代代有个梦想,就是[详细]

推荐信息

  中国农民世世代代有个梦想,就是[详细]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