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广告、活动、公关传播、战略合作及区域代理,请看网站下方相关介绍或致电010-62937502转606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名城

华阴:建设国际山水文化旅游名城

时间:2014-02-11 14:09:46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

马年春节,华阴老腔好事连连,去了澳大利亚悉尼艺术节,又到北京为中央团拜会添彩。

伙计们,饺子咥了酒喝了,开始了!伴随着老腔艺人张喜民豪放的一嗓子,以老腔为代表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中央电视台三套《直通春晚》节目中精彩演出,老腔艺人在中华大地上喊亮了老腔,唱响了华阴,喊出了赳赳老秦质朴豪放的情怀。

城市文化气氛浓郁

华阴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具魅力的文化旅游百强市和陕西省首批旅游示范市,文化艺术形式众多,老腔、迷胡、皮影、剪纸等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其中华阴老腔、迷胡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加快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华阴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旅游立市、工业富市、文化引领、城乡统筹的四大发展战略,通过推进城市文化设施建设,挖掘、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承办各类文化活动,不断彰显地域文化实力,推进文化资源优势的转变,文化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华阴市依托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与保护并重,充分利用水、林、城资源,以地域文化为内涵和灵魂,以当地传统建筑为外在体现,不断拓展市民娱乐休闲场地,增加民俗文化聚集空间,全方位打造文化魅力之城。

为了满足市民文化需求,先后建成了华山北站文化广场、宝莲灯巨型雕塑、华山生态旅游文化广场、华山玉泉院广场、城市文化公园等一批城市文化场地,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各类文化休闲活动。每天清晨和夜幕降临时,在华阴的各个休闲广场上,随处可见广场舞、太极拳、太极剑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农村文化精彩纷呈

我们村新建的文化广场嫽咋咧,早上晚上都热闹得很!有跳舞扭秧歌的,有敲锣打鼓的,有舞剑练太极的……”家住孟塬镇冯家村的李大爷高兴地说。

华阴不仅重视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农村的文化生活也是如火如荼。去年新建4个文化广场,1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建设工程2500多套,两馆一站(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还举办了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完善农家书屋一系列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使群众看好书,好看书。为11个乡镇办(管区)和187个行政村配备了电脑、音响、图书、照相机和网络设备等文化活动器材,极大地保障了基层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锣鼓敲得震天响,政通人和喜洋洋。2013年,华阴市举办的锣鼓秧歌、综艺演出、民俗展览、一元剧场以及篮球、围棋、羽毛球、乒乓球等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获得群众的一致好评。在去年7月中旬举办的乐府山庄杯群众迷胡戏曲大赛中,夫妻同台、姊妹竞艺,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高涨,他们不为得奖,重在参与,这次迷胡大赛举办得很好,我不但爱听爱看,同时也爱唱,唱我们和谐华阴,唱我们美好生活,岳庙办油巷村的张高文说。

传统文化老树新花

为了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枯木逢春绽放异彩,华阴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用于挖掘和保护,在2013年新增了华阳豆腐、华山戏法等9个市级非遗项目,通过精心培育、广泛宣传和大胆创新,华阴老腔华阴迷胡司家秋千华山血故事等地方民俗文化已成为一张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华阴老腔参与北京人艺话剧《白鹿原》50场次演出,央视拍摄华阴老腔作为《寻找最美村官》宣传片,在央视滚动播放达2000次,成了《寻找最美村官》颁奖盛典开场和闭幕的演出嘉宾。华阴老腔走进法国巴黎,参加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10周年暨中国日演出活动,同时还被特邀去年德国、澳大利亚进行演出,使华阴传统文化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西关村的天芯子大闹武府五凤朝阳刀的姿态多样、惊险无比、玄妙无穷的造型特点令观众拍手称奇,喜获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暨第十一届民间文艺山花奖民俗礼仪表演评奖金奖。

一年一度的孟塬镇司家秋千文化艺术节暨清明秋千古会更是吸引四乡八邻前来观赏,司家秋千古会被列入陕西省非遗保护名录,2012年参加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中国秋千展演获民间文艺山花奖和民间绝技绝艺(秋千)金奖,2013年华阴成功申报了中国秋千文化之乡。

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华阴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充实华阴市级非遗项目库,从中筛选具有申报价值和保护前景的非遗项目,华阴现有老腔、迷胡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家秋千会、华山太极拳(剑)、西王红社火等六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陈氏皮影雕刻技艺、天芯子两个渭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根基,城市之间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在新的一年里,华阴市将继续积极实施文化引领战略,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全力建设国际山水文化旅游名城,努力建设好陕西东大门。

最新信息

  新绛古称绛州,为全国历史文化名[详细]

推荐信息

  新绛古称绛州,为全国历史文化名[详细]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