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广告、活动、公关传播、战略合作及区域代理,请看网站下方相关介绍或致电:010-62937502转606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国城市新闻 > 聚焦

海上“漂浮城市” 你愿意在这里生活吗?(图文)

时间:2013-12-13 11:42:24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胡珉琦

160548488.jpg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诸多水上移动的社区模型出现在了设计师的视野中。未来,一座漂浮城市的出现将不再是人类的幻想。然而,人类选择家园,其实是在选择一种文化归属感。习惯了脚踏实地,却选择去大海流浪,你真的愿意吗?

一部《飞屋环游记》激起了无数人儿时的梦想,带着家自由地游走在地球空间的任何角落。和飞翔的房屋不同,美国佛罗里达州自由之船国际公司设计出了一座可在海上漂浮的城市自由号。也许不久的将来,人类一边工作、生活,一边环游地球的梦想真的可以实现了。

160548489.jpg 

天马行空的概念化设计

事实上,自由号本质上就是一艘巨型邮轮,以太阳能和波浪能为动力。国外媒体报道称,自由号1372米、宽229米、高107米,有玛丽女王2号邮轮4倍大。上面的配套设施包括学校、医院、艺术馆、购物中心、公园、水族馆以及赌场等,顶层有机场,后面有船坞。邮轮分为25层,足可容纳5万名永久居民。自由号不但可以一直停留在海上,每2年还可环绕地球1圈。如果建成,自由号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邮轮,称之为漂浮城市确实不为过。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漂浮城市其实类似于一座人工岛,包含着水上社区的概念。据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所所长苗启松介绍,日本清水县就曾设想过建造这样一片漂浮的水上社区。水上社区不但拥有高楼大厦,也有大量植物和农业生态系统,日常生活可以自给自足。整片社区的基座下方是大量的漂浮材料,平时用锚固定,同时它拥有动力系统,可以随时移动。

其实,这种可在水上移动的社区模型并不罕见,美国设计师就曾为新奥尔良市设计过一片由大陆延伸到密西西比河的栖息地,那是一个外形怪异的三角形建筑,酒店、商店、娱乐场、学校一应俱全。同时还配备有花园、专用快速电梯和为步行者提供的移动人行道。理论上,这座海上建筑适用于任何海岸城区。

设计师们还希望,当有一天世界末日来临,这些漂移城市居住的人们可以全部随城市移动到适合居住的环境中以逃避劫难。

此外,这些漂浮的城市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城市运转所需的全部物质都是可循环利用的,并且使用的是清洁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波浪能,甚至将垃圾转换成为能量。

在瑞士联邦建筑师协会A级注册建筑师、瑞士Lemanarc建筑及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首席设计师张万桑眼里,真正意义上的漂浮城市目前还只是一种天马行空的概念化设计。

首先,这样一座城的规模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将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果不是填海造地,什么样的漂浮材料和锚固可以支撑起一座城的重量。

其次,苗启松也提到,尽管漂浮城市在移动时不会要求快速,但推动一座城,除了核动力没有什么能源能够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无论是太阳能、风能、潮汐能还是波浪能,目前来看还很难提供全部的动力支持。

此外,一旦远离陆地,城市生活的各种管线包括电、气、排污等,甚至网络、通讯都要形成一套独立于陆地城市的系统。

为了实现这种理想的生活方式,所要付出的代价本身就可能花费大量的资源。张万桑一贯认为,任何通过超高投入换来的所谓低碳、环保的建筑其建造过程就是不低碳、不环保的。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值得人类付出这样的代价?

160548492.jpg 

漂浮建筑由来已久

事实上,尽管与有动力的大规模的漂浮城市有距离,但小规模的、相对独立的漂浮建筑早已存在,船屋就可以说是最原始的漂浮建筑的模型。我国海南的黎族地区以及一些东亚国家,仍然可以见到这种传统的居民建筑。

而要说到现代化的漂浮建筑,就不得不提到荷兰。荷兰大部分国土面积在海平面以下,除了填海造陆、建防水堤坝,荷兰也有数量众多的传统船屋,但是,他们正在被一些现代化的水上住宅所替代。

漂浮建筑与陆地建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漂浮的基座。据张万桑介绍,漂浮建筑的基座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基座是相对固定的,类似于箱筏式结构,采用混凝土浇铸的长方体作为基座,房屋就建在这个地基上面。

还有一类则没有固定基座,彻底漂浮在水面。相对简单的做法就是与陆地沿岸挂靠,房屋下方用废弃的轮胎作为漂浮材料,再用锚固定,这与建造浮动甲板相类似。而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如今,建造者使用中空的混凝土做基座,并用新型的泡沫漂浮材料填充,从而支撑起上层的混凝土结构,基座底部还可用钢柱做进一步支撑。这样一来,房屋能随着水涨水落进行上下浮动,海平面升降也不会对其造成影响。

张万桑还提到,建造漂浮建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水上部分的轻质化。因此,可以选择预制板、玻璃钢甚至碳纤维玻璃钢等作为建筑物的材料。

在荷兰,一些临时出租屋、休闲娱乐设施,甚至一些别墅已经采用了漂浮建筑的模式。除了利用更多的水上空间,漂浮建筑也在向节能建筑方向发展,比如利用水层温差发电、水层储能,以及未来可能实现的波浪发电、潮汐发电等。近年来,荷兰政府也一直在加大力度推广漂浮建筑。

张万桑认为,在那些面临海平面上升压力抑或是国内陆地面积十分有限的国家,未来扩大漂浮建筑面积应该是个理想的选择。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相较于填海造陆,漂浮建筑的成本更低。

可除此之外,究竟有多少国家、政府真正拥有大规模建造漂浮建筑,甚至最终实现水上社区或者漂浮城市目标的动力?

海上漂流缺乏社会学动力

如果只是为了实现与水共生的愿望,人类可以利用现有的邮轮定期去度假,也可以选择生活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区域。大海的美好,在于它的宁静,当越来越多的人实实在在生活在那里的时候,美的距离便也被打破了。

更重要的是,脱离了大陆,独立形成一个所谓的社区系统,其实与孤岛无异。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系教授韩林飞这样表示。

他认为,一个适合人类定居的社区首先必须具备足够的空间尺度,而水上社区的空间终究是有限的。当然,人类既然已经拥有了能在遥远的太空建立空间站的智慧与技术实力,扩大漂浮城市规模在技术上恐怕难不倒人类。我们甚至可以在那里彻底打造一个人工的自然生态系统,有土地、河流、植被、动物等等。

但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人们选择什么样的社区居住,其实也是在选择一种归属感。如果人们愿意归属于一个社区,至少应该存在一些真实的目的。可事实上,人类是一种陆地生物,陆地除了拥有人类真实的家园,也承载了人类的精神和理想。

在张万桑的认识中,社区本来的特质是基于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家庭、邻里等这些多年自然衍生出来的东西,它们组成了一个网络结构,而使这种结构牢不可破的便是源自于历史、文化的精神内容。

社区的外在结构也许可以移植,但水上社区将始终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感,这种感受是自然衍生的,被人为割断后将无法再重新找回。因此,张万桑坦言,简单从功能主义出发打造所谓的水上社区,其实质并不是社区。事实上,在城市化发展的今天,陆地上那些在钢筋混凝土包裹下的所谓的现代化社区,尚且已经越来越远离文化归属感了。

尤其对东方人而言,这里的文明是基于农耕文化的,离开土地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失去了脚踏实地的感觉,远离了文化归属感,也就没有了家的概念,漂浮在水上不过是一种流浪罢了。韩林飞也赞同,由于缺乏社会学动力,水上社区或者漂浮城市只可能成为一种另类的空间站,大多数人恐怕不愿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

最新信息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诸多水上移[详细]

推荐信息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诸多水上移[详细]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